造谣追责该怎么做?有哪些流程和依据?

造谣追责
造谣行为不仅会给他人带来伤害,还会扰乱社会秩序,对造谣者进行追责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下面详细讲讲造谣追责的具体方式。
从民事责任方面来看,被造谣者有权要求造谣者停止侵害。当发现有人在网络或者现实生活传播关于自己的不实谣言时,被造谣者可以第一时间联系造谣者,明确告知其行为已经对自己造成了伤害,要求其立即停止传播谣言。比如,有人在朋友圈散布关于你工作上的不实谣言,你可以通过私信的方式,礼貌且严肃地指出这是谣言,要求对方删除相关内容。如果造谣者不停止侵害行为,被造谣者还可以要求其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这可以通过在原传播渠道发布澄清声明来实现。假如谣言是在某个社交媒体平台上传播的,那么被造谣者就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布详细的澄清信息,说明事实真相,以消除谣言带来的不良影响。同时,被造谣者还有权要求造谣者赔偿损失。这里的损失包括因为谣言传播而导致的精神损害赔偿以及可能产生的经济损失赔偿。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法院会综合考虑谣言的传播范围、造成的社会影响、被造谣者所遭受的精神痛苦程度等因素。经济损失赔偿则根据被造谣者因为谣言而遭受的实际经济损失来计算,比如因为谣言导致工作机会丧失而产生的收入损失等。
在行政责任层面,如果造谣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造谣者将会受到行政处罚。根据规定,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当发现有人造谣时,受害者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在接到报案后,会进行调查取证。他们会收集谣言传播的证据,比如聊天记录、社交媒体截图等,还会询问相关证人。经过调查,如果认定造谣者的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就会依法对其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例如,有人在公共场合大声散布关于他人的谣言,引起周围群众的围观和议论,对被造谣者造成了恶劣影响,这种情况下,公安机关就可以对造谣者进行行政处罚。
从刑事责任角度讲,如果造谣行为情节严重,构成了犯罪,造谣者将面临刑事追责。常见的与造谣相关的罪名有诽谤罪。根据刑法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情形包括多次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等。当造谣行为可能构成犯罪时,受害者可以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在提起自诉时,受害者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据来证明造谣者的犯罪行为。证据可以包括谣言传播的原始记录、证人证言、鉴定意见等。法院在受理自诉案件后,会进行审理。如果认定造谣者的行为构成犯罪,就会依法作出判决,对造谣者进行刑事处罚。
为了更好地追责,受害者在发现造谣行为后,要及时收集和保存证据。对于网络谣言,可以通过截图、录屏等方式保存谣言传播的内容、时间、地点等信息。如果是现实生活中的谣言,可以寻找目击证人,让证人出具书面证言。同时,要尽快向相关部门报案或者提起诉讼,不要因为拖延而错过最佳的追责时机。总之,造谣追责需要从民事、行政、刑事多个方面入手,通过合法合理的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造谣追责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造谣追责有着明确的法律依据,这些法律为打击造谣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民合法权益提供了坚实保障。下面为你详细介绍相关法律依据。
从民事责任方面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重要的法律依据。该法第一千零二十四条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造谣往往会对他人的名誉造成损害,当造谣行为导致他人名誉受损时,受害人有权依照民法典和其他法律的规定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比如,造谣者在网上发布不实信息,称某人存在违法犯罪行为,导致该人的社会评价降低,给他人的生活、工作带来负面影响,那么被造谣者就可以要求造谣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还可以要求造谣者赔偿因造谣行为给自己造成的经济损失,如因名誉受损导致工作机会丧失而产生的收入减少等。
在行政责任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发挥了关键作用。该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例如,在一些突发事件发生时,有人故意编造并传播虚假的险情、疫情信息,引起社会恐慌,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公安机关就可以依据这条法律对造谣者进行行政处罚。另外,该法第四十二条也规定,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这同样适用于那些通过造谣来侮辱、诽谤他人的行为。
当造谣行为情节严重,构成犯罪时,就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来追究刑事责任。其中,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了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比如,造谣者长期在网络上对某人进行恶意诽谤,传播大量虚假信息,严重损害了他人的名誉,且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就可能构成诽谤罪,面临刑事处罚。此外,如果造谣行为引发了严重的社会秩序混乱,如编造虚假恐怖信息,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依据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的规定,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总之,造谣行为绝不是可以肆意为之的,一旦实施就可能面临民事、行政甚至刑事方面的法律责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守法律法规,不造谣、不传谣,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造谣追责的流程是怎样的?
当遇到造谣行为时,想要追责可以按照以下流程来进行,下面会详细地为你介绍每一步应该怎么做。
收集证据
首先,要尽可能全面地收集与造谣相关的证据。证据类型多种多样,比如聊天记录,如果造谣信息是通过聊天软件传播的,要保存好完整的聊天记录截图,包括造谣内容、发送时间、发送人信息等;还有社交媒体上的截图,若在微博、朋友圈等平台看到造谣信息,及时对相关页面进行截图,确保截图内容完整、清晰,能准确显示造谣内容以及发布者信息。另外,如果有目击者,要记录下目击者的联系方式,他们可能能提供一些关键信息来佐证造谣事实。这些证据在后续的追责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证明造谣行为存在的有力依据。
确定责任主体
明确造谣行为的责任主体很关键。责任主体就是实施造谣行为的人,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某个组织。如果是个人造谣,要确定其真实身份信息,比如姓名、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等。如果是组织造谣,要了解该组织的名称、注册信息、办公地址等。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确定责任主体,例如通过社交媒体账号的实名认证信息、网络IP地址追踪等。有些情况下,造谣者可能会使用虚假身份,这就需要借助专业的技术手段或者向相关部门寻求帮助来确定其真实身份。
与造谣者沟通协商(可选)
在收集好证据并确定责任主体后,可以考虑与造谣者进行沟通协商。这一步并不是必须的,但如果希望通过比较平和的方式解决问题,可以尝试。沟通时要注意方式方法,保持冷静和理性,向造谣者明确指出其造谣行为给你带来的不良影响,要求其停止造谣行为,并公开道歉、消除影响。可以以书面形式(如邮件)或者当面沟通的方式进行。不过,有些造谣者可能会拒绝沟通或者不承认自己的行为,这时候就需要采取其他更有效的措施。
向平台投诉
如果造谣信息是在网络平台上发布的,可以向平台进行投诉。不同的网络平台都有相应的投诉渠道和规则。一般来说,在平台的设置或者帮助中心里都能找到投诉入口。在投诉时,要详细说明造谣情况,附上之前收集好的证据,如截图、链接等。平台在收到投诉后,会按照其规定的流程进行审核和处理。如果投诉属实,平台可能会对造谣内容进行删除、屏蔽,对造谣账号进行警告、限流、封禁等处罚。但平台处理的结果可能因平台规则和实际情况而有所不同,而且有时候平台处理可能不够及时或者彻底。
向公安机关报案
当造谣行为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后果,比如对你的名誉造成了极大损害、影响了你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或者造谣内容涉及违法犯罪(如诽谤、侮辱等)时,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可以前往当地派出所或者通过拨打110报警电话进行报案。报案时,要向警方详细陈述造谣事件的经过,包括造谣的时间、地点、方式、内容等,同时提交之前收集好的证据。警方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查取证,如果认定造谣行为构成违法犯罪,会依法对造谣者进行处罚,如行政拘留、罚款等,情节严重的可能会追究刑事责任。
提起民事诉讼
如果造谣行为给你造成了经济损失或者精神损害,你还可以考虑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准备好起诉状,起诉状中要写明原告(你自己)和被告(造谣者)的基本信息、诉讼请求(如要求造谣者赔偿经济损失、赔礼道歉等)、事实和理由(详细说明造谣事件的经过和造成的损害)等内容。同时,要将之前收集的证据作为附件一并提交给法院。法院在受理案件后,会进行审理,根据事实和法律规定作出判决。如果判决造谣者承担责任,造谣者不履行判决的,你还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造谣追责的流程虽然看起来有些复杂,但只要按照步骤一步步来,收集好证据,选择合适的追责方式,就能够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造谣追责由哪个部门负责?
造谣追责的部门主要根据谣言的性质、传播范围和造成的后果来划分,涉及多个职能机构的协作。以下是具体负责部门及操作流程的详细说明,帮助您清晰了解维权路径:
1. 公安机关:针对情节严重的网络谣言
若谣言涉及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如编造虚假疫情信息、恐怖信息),或造成社会恐慌、财产损失等后果,公安机关将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或《刑法》介入。例如,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可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若情节严重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则可能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操作建议:
- 立即保存谣言传播的截图、链接、转发记录等证据(建议使用“权利卫士”等电子存证工具);
- 拨打110或到就近派出所报案,提交证据并说明谣言对个人、企业或社会的危害;
- 若谣言通过社交媒体传播,可同步向平台举报(如微博、微信的“投诉”功能),要求删除内容并提供造谣者信息。
2. 网信部门:处理网络信息内容违规
根据《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网信部门负责监管网络信息内容,对传播虚假信息、破坏网络生态的行为进行处罚。若谣言通过网站、APP等网络平台大规模传播,网信部门可要求平台删除内容、限制传播,并对违规账号采取封禁措施。
操作建议:
- 通过中央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12377.cn)提交举报材料,需明确谣言内容、传播链接及造谣者账号;
- 举报时选择“虚假信息”类别,并附上证据截图、时间地点等关键信息;
- 网信部门审核后,若确认违规,会通知平台处理并反馈结果。
3. 市场监管部门:针对商业诋毁类谣言
若谣言涉及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质量问题(如虚构“食品致癌”“产品缺陷”),且目的是损害竞争对手商业信誉,市场监管部门可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调查。例如,经营者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最高可处三百万元罚款。
操作建议:
- 收集谣言传播的证据(如对比造谣前后产品销量、客户咨询记录);
- 向当地市场监管局提交书面举报材料,需包含企业营业执照、谣言内容、传播范围及损失证明;
- 监管部门立案后,会通过调查取证、听证等程序作出处罚决定。
4. 法院:通过民事或刑事诉讼追责
若谣言造成名誉权侵害(如个人被诽谤“出轨”“诈骗”),受害者可直接向法院起诉。民事诉讼可要求造谣者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若谣言情节严重(如点击量超5000次、转发量超500次),可能构成“诽谤罪”,受害者可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
操作建议:
- 民事诉讼:准备起诉状、证据清单(含谣言截图、公证材料、损失证明),向被告住所地或侵权行为地法院起诉;
- 刑事自诉:需证明谣言“情节严重”,可委托律师调取平台后台数据、传播路径分析报告等证据;
- 诉讼过程中可申请法院调查令,要求平台提供造谣者实名信息。
5. 行业主管部门:针对特定领域谣言
若谣言涉及金融、医疗、教育等特定行业,需向对应主管部门举报。例如:
- 金融谣言(如虚构“银行破产”)向银保监会举报;
- 医疗谣言(如“某种药物致癌”)向卫健委举报;
- 教育谣言(如“学校招生造假”)向教育局举报。
操作建议:
- 通过行业主管部门官网的“举报投诉”栏目提交材料;
- 举报时需明确谣言内容、传播渠道及行业关联性;
- 主管部门会联合公安、网信等部门开展调查。
总结行动清单:
1. 立即固定证据(截图、录屏、公证);
2. 根据谣言性质选择对应部门(公安/网信/市场监管/法院/行业主管);
3. 提交举报材料时注明“谣言追责”需求,并跟进处理进度;
4. 若涉及跨平台传播,可同步向多个部门举报以提高效率。
通过以上流程,您能更精准地找到责任部门,高效维护自身权益。遇到谣言时切勿慌乱,依法维权是关键!
造谣追责的处罚标准是什么?
造谣追责的处罚标准主要依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来确定,下面将详细介绍不同情形下的处罚规定,即便您是法律小白也能轻松理解。
民事责任层面
从民事角度来说,造谣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等民事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具体而言,侵权人可能需要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责任。比如,有人在社交媒体上编造并传播关于某人的虚假信息,导致该人社会评价降低,那么此人可以要求造谣者删除相关虚假内容,在相同范围内发布声明消除不良影响,公开赔礼道歉。如果因为造谣行为给被侵权人造成了经济损失,如因为谣言导致被侵权人业务受损、收入减少等,造谣者还需要赔偿相应的经济损失。赔偿金额会根据实际损失情况进行判定,可能需要提供相关的收入证明、业务合同等证据来确定具体数额。
行政责任层面
在行政责任方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例如,有人在公共场合或者网络上编造并传播虚假的疫情信息,引起社会恐慌,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公安机关就会依据该条款对其进行处罚。如果造谣行为尚未造成严重后果,但有一定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可能会被认定为情节较轻,给予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的处罚;如果谣言传播范围广、造成较大社会混乱,就会按照较重的处罚标准,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可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刑事责任层面
当造谣行为情节严重,构成犯罪时,就要承担刑事责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比如,长期、多次编造并传播针对他人的恶意谣言,严重损害他人名誉,导致他人精神受到极大伤害,甚至出现自杀等严重后果,就可能构成诽谤罪,面临相应的刑事处罚。另外,如果是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情节严重”: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等其他严重情节。
总之,造谣追责的处罚标准会根据造谣行为的性质、情节严重程度以及造成的后果等因素来确定,涵盖了民事、行政和刑事多个层面。大家在网络和现实生活中都要遵守法律法规,不编造、不传播谣言,共同维护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