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之年是什么意思?具体指多大岁数?
耄耋之年什么意思
“耄耋之年”是一个中文成语,用来形容人年纪非常大的阶段,具体指八十岁到九十岁之间的年龄段。这个词由两个部分组成:“耄”和“耋”。
“耄”读作mào,通常指八十岁左右的高龄。而“耋”读作dié,则指九十岁左右的高龄。将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耄耋之年”就用来泛指八九十岁的老年阶段。这个成语多出现在书面语或较为正式的场合,用来表达对年长者的尊敬或描述某个人的高龄状态。
在实际使用中,“耄耋之年”往往带有一种敬重的意味。例如,当我们说“他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时,既说明了对方的年龄,也隐含了对对方经历和智慧的认可。这个成语在文学创作、新闻报道以及日常交流中都很常见,是一种优雅且富有文化底蕴的表达方式。
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解这个成语的关键在于记住“耄”和“耋”分别代表的年龄段,以及它们组合后所表达的整体含义。如果需要更直观的记忆方法,可以联想“毛”(与“耄”谐音)代表八十岁,“蝶”(与“耋”谐音)代表九十岁,这样通过谐音联想,更容易记住这个成语的具体意思。
总之,“耄耋之年”是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成语,用来形容八九十岁的高龄老人,既准确又富有敬意。希望这个解释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它!
耄耋之年一般指多大岁数?
“耄耋之年”是中文里对高龄老人的传统称谓,具体指八十岁至九十岁之间的年龄段。这一说法源于古代文献,其中“耄”通常指八十岁左右,“耋”指九十岁左右,合称后泛指这一阶段的长者。
从文化背景看,这一词汇体现了中华文化对长寿的尊重。在《礼记·曲礼》等古籍中,就有“八十曰耄,九十曰耋”的记载,反映了古人对生命周期的细致划分。现代使用中,“耄耋”常作为敬语,用于形容老人高寿且德高望重的状态,例如“耄耋老人仍坚持学习”这类表述。
实际应用时需注意语境:
1. 正式场合(如祝寿、新闻报道)使用更显庄重;
2. 日常交流中可直接用“八九十岁”替代,避免生硬;
3. 避免对非高龄者使用,否则可能引发误解。
与“耄耋”相关的其他年龄称谓还有:
- 期颐之年:指一百岁(出自《礼记》“百年曰期颐”);
- 古稀之年:指七十岁(源自杜甫诗句“人生七十古来稀”)。
理解这些词汇不仅能丰富语言表达,也能更精准地传递对长辈的敬意。例如,在撰写贺卡或演讲稿时,根据老人具体年龄选择“古稀”“耄耋”或“期颐”,会让文字更具文化温度。
耄耋之年的出处是哪里?
“耄耋之年”是一个形容高龄的汉语词汇,其出处可追溯至中国古代经典文献。这个词由“耄”(mào)和“耋”(dié)组合而成,分别指八十岁以上和九十岁左右的老人,合称后泛指八九十岁的高龄阶段。
最早明确记载“耄耋”的文献是《礼记·曲礼上》,其中提到:“八十曰耄,九十曰耋。”这句话直接定义了“耄”与“耋”的年龄范围,为后世使用奠定了基础。此外,《左传·僖公九年》中也有“以伯舅耋老”的记载,虽未直接组合成词,但体现了“耋”指代高龄的用法。
在文学作品中,“耄耋之年”逐渐成为固定表达。例如,曹操在《对酒》诗中写道:“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这里的“耄耋”已作为整体概念,描绘老年人安享晚年的场景。宋代诗人陆游的《叹老》诗中也有“耄耋今已及,愁多病自侵”的句子,进一步普及了这一说法。
从语义演变看,“耄耋”最初是分开的年龄称谓,后因合称更简洁且符合汉语双音节化趋势,逐渐固定为成语。它不仅承载了古人对生命阶段的精细划分,也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尊老敬贤的传统价值观。如今,“耄耋之年”仍广泛用于书面语和正式场合,是描述高龄的典雅表达。
耄耋之年用在哪里合适?
“耄耋之年”是一个用来形容老年人高龄的书面词汇,通常指八十岁以上、九十岁左右的年纪。这个词语带有敬重和文雅的色彩,适合在正式场合、文学创作、人物传记、新闻报道或书信往来中使用,能够体现对长者的尊重。
具体来说,在以下场景中使用比较合适:
1. 文学创作或正式文章中
当你在写小说、散文、诗歌或者历史类文章时,如果需要描述一位高龄老人的年龄,用“耄耋之年”会让语言更显古朴和庄重。例如:“那位耄耋之年的老者,依然精神矍铄,每日坚持读书写字。”
2. 人物传记或纪念性文字
在为长辈撰写传记、悼词或纪念文章时,使用“耄耋之年”可以表达对他们的敬意。例如:“爷爷在耄耋之年仍不忘关心后辈,他的品德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3. 新闻报道或正式场合
媒体在报道高龄老人的事迹或成就时,常用“耄耋之年”来突出其年龄的特殊性。例如:“这位耄耋之年的科学家,至今仍活跃在科研一线。”
4. 书信或祝福语中
如果你给长辈写信或送祝福,用“耄耋之年”可以显得更文雅和贴心。例如:“祝您在耄耋之年身体健康,福寿绵长!”
需要注意的几点:
- “耄耋之年”是一个比较正式的词汇,不适合在日常口语或随意聊天中使用。比如,不要对老人直接说:“您都到耄耋之年了。”这样可能会显得生硬。
- 使用时要注意语境是否合适,避免在轻松或幽默的场合使用,以免让语言显得过于严肃。
- 如果对方对文言文或成语不太熟悉,可以用更通俗的表达,比如“八十多岁”或“高龄”。
总之,“耄耋之年”是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词汇,用在书面语或正式场合中能很好地表达对高龄长者的尊重和赞美。
耄耋之年相近的词有哪些?
“耄耋之年”指的是八九十岁的高龄阶段,常用来形容老年人晚年的时光。如果想寻找一些与它意思相近的词语,可以从年龄阶段、文化背景或表达方式上入手。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相近词语,供你参考:
期颐之年
“期颐”出自《礼记》,原指百岁之龄,后来泛指高寿老人。这个词语带有一种对长寿的尊敬和祝福,通常用于正式场合或文学创作中。古稀之年
“古稀”源自杜甫诗句“人生七十古来稀”,意指七十岁已经是非常难得的高龄。虽然与“耄耋”相比年龄稍轻,但同样表达了对老年人长寿的感慨。花甲之年
“花甲”指的是六十岁,因为传统干支纪年法中六十年为一轮,俗称“花甲”。虽然比“耄耋”年轻一些,但也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年龄节点。杖朝之年
“杖朝”出自《礼记》,原指八十岁可以拄着拐杖入朝觐见皇帝,后来泛指八十岁以上的老人。这个词语带有一定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米寿
“米寿”是八十八岁的雅称,因为“米”字拆开来看像“八十八”。这种表达方式既有趣又富有创意,常用于祝福老人长寿。白寿
“白寿”是九十九岁的雅称,因为“百”字去掉上面一横就是“白”。这个词语同样带有一种对高寿的赞美和祝福。茶寿
“茶寿”是一百零八岁的雅称,因为“茶”字的草字头代表二十,下面部分拆开是“八十八”,合起来就是一百零八。这种表达方式既形象又充满文化气息。高龄
“高龄”是一个比较通用的词语,指年纪很大的老人。虽然不如前面的词语具体,但适用范围更广,可以用于各种场合。
寿星
“寿星”通常指年纪很大且身体健康的老人,也可以用来称呼过生日的长辈。这个词语带有一种亲切和祝福的意味。长者
“长者”不仅指年龄大的人,还带有一种尊重和敬仰的情感。它强调的是一个人的阅历和智慧,而不仅仅是年龄。
这些词语都可以用来形容老年人,但在具体使用时需要根据语境和表达目的来选择。如果是正式场合或文学创作,可以使用“期颐之年”“杖朝之年”等;如果是日常交流或祝福,可以使用“高龄”“寿星”等。希望这些解释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些词语!
耄耋之年有什么文化内涵?
“耄耋之年”是汉语中极具文化韵味的词汇,专指八九十岁的高龄阶段。这一称谓既是对生命长度的礼赞,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可从多个维度解读其意义。
一、历史渊源与文字考据
“耄”与“耋”二字均源于《礼记》等典籍,其中“耄”指八十岁,《礼记·曲礼上》记载“八十曰耄”,而“耋”指九十岁,《尔雅·释言》中提到“九十曰耋”。古人以“十年为一阶”划分年龄,这种精细的划分方式体现了对生命进程的敬畏。二字合用时,既强调年龄的极高阶段,也暗含对长寿者的尊重。例如,唐代诗人杜甫在《曲江》中写“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虽未直接提及“耄耋”,但侧面反映了高寿在古代的珍贵性。
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在传统文化中,“耄耋之年”常与智慧、德行相联系。古人认为,活到耄耋之龄的人往往历经世事,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因此被视为家族或社会的精神支柱。例如,民间常有“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说法,强调老年人的指导价值。此外,这一阶段也象征着生命的圆满——从“弱冠”到“而立”“不惑”,再到“知天命”“耳顺”,最终抵达“耄耋”,完成了一个人从成长到成熟的完整周期。
三、艺术与文学中的表达
在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中,“耄耋”常被赋予吉祥的寓意。例如,传统年画中常出现“猫蝶图”(猫与蝶谐音“耄耋”),寄托对长寿的祝福;文人墨客也常以“耄耋”为题创作诗文,如宋代陆游在《示儿》中虽未直接使用该词,但其晚年诗作多流露出对生命的豁达态度,间接体现了耄耋之年的精神境界。这种艺术表达不仅美化了语言,也深化了社会对老年群体的认同感。
四、现代社会的价值延伸
如今,“耄耋之年”的意义已超越年龄本身,成为对积极老龄化的倡导。随着医疗水平提升,越来越多人能健康活到高龄,这一词汇更强调生命质量的提升而非单纯的长寿。例如,社区中八九十岁的老人参与书法班、志愿活动,展现了“老有所为”的精神风貌。同时,它也提醒年轻一代珍惜时光、尊重长辈,形成代际和谐的文化氛围。
五、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意义
对于普通家庭而言,理解“耄耋之年”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改善与长辈的相处方式。比如,在节日探望老人时,可赠送带有“耄耋”寓意的礼物(如寿桃、字画),或陪他们回忆往事,这些细节既能传递关怀,也能让老人感受到自身价值的被认可。此外,社会层面通过建设老年大学、适老化设施,进一步落实了对这一群体的尊重。
总之,“耄耋之年”不仅是时间的刻度,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它融合了历史智慧、艺术美感与现代价值,提醒我们以敬畏之心对待生命,以温暖之情关爱长辈。无论是个人修养还是社会建设,这一概念都提供了深刻的精神指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