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阳节的来历是什么?
关于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又称“双九节”“老年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日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关于它的来历,民间流传着多种说法,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与“避灾驱邪”和“登高祈福”有关。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南县曾爆发瘟疫,许多人因此丧命。当时有个名叫桓景的人,听说仙长费长房能降妖除魔,便前往拜师学艺。费长房告诉他,九月初九这天家中会有灾祸,破解方法是让家人各在臂上系茱萸囊、登高饮菊花酒。桓景照做后,回家发现家中牲畜暴毙,而家人因登高避祸安然无恙。从此,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便流传下来,寓意驱邪避灾、祈求平安。
另一种说法与《易经》有关。古人认为“九”是阳数之极,两九相重(九月初九)称为“重阳”,象征吉祥长久。因此,这一天被赋予了“长寿”“健康”的寓意,逐渐演变为敬老爱老的节日。唐代起,重阳节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宫廷和民间都会举行庆祝活动,如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吃重阳糕等。
重阳节的习俗也十分丰富。登高是核心活动之一,古人认为高处能避灾祈福,同时秋季登高可强身健体、开阔心胸。插茱萸则源于古代对植物的崇拜,茱萸被认为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饮菊花酒也是传统,菊花在秋季盛开,象征长寿,酒中加入菊花、茯苓等药材,兼具养生功效。此外,重阳糕因“糕”与“高”谐音,寓意步步高升,常被赠予长辈表达祝福。
如今,重阳节不仅是传统节日,更被赋予了“老年节”的新内涵。2012年,中国将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年节”,倡导全社会尊老、敬老、爱老、助老。这一天,人们会陪伴长辈登高、赏菊,或组织关爱老人的公益活动,让传统节日焕发新的时代意义。
重阳节来历的传说故事?
重阳节的来历与多个传说故事相关,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桓景避灾”的传说。这个传说源于东汉时期,流传至今,成为重阳节起源的重要文化背景。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南县(今河南一带)有个叫桓景的人。他所在的地方突发一场可怕的瘟疫,许多村民因此丧命,桓景的家人也未能幸免。为了寻找消除瘟疫的方法,桓景决定离开家乡,四处拜师学艺。他听说在遥远的仙山中有一位名叫费长房的仙人,精通法术,能够驱邪避灾。于是,桓景翻山越岭,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费长房。
费长房被桓景的诚意打动,收他为徒,并传授给他降妖除魔的法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这天,你家将有大灾,唯一的破解方法是让家人每人佩戴一个装有茱萸的香囊,并登高饮菊花酒,这样可以避开灾祸。”桓景牢记师父的嘱托,赶在九月九日之前回到了家乡。
九月九日清晨,桓景按照师父的指示,让家人戴上茱萸香囊,携带菊花酒,一起登上了附近的高山。傍晚时分,当他们下山回家时,发现家中的鸡犬牛羊全部死于非命。桓景意识到,这是瘟魔前来作祟,但因为家人登高避灾,才得以幸免。从此,九月九日登高、佩戴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便流传开来,逐渐演变为今天的重阳节。
另一个与重阳节相关的传说是关于道教神仙的。相传在重阳节这一天,天上的神仙会下凡到人间,赐福给善良的人。因此,古人认为这一天是吉祥的日子,适合登高远眺,祈求长寿和好运。久而久之,重阳节便与敬老、祈福等主题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些传说故事不仅为重阳节增添了神秘色彩,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情。如今,重阳节已成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通过登高、赏菊、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活动,表达对健康长寿的祝愿,同时也传承了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重阳节起源的具体时间?
重阳节的起源并没有一个完全精确的“具体时间点”,但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研究的综合分析,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并逐渐在汉代形成固定节日。以下是详细梳理:
1. 早期起源:先秦时期的祭祀传统
重阳节的雏形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中国北方地区已有在秋季举行“丰收祭”的习俗,人们会在九月农作物收获后,登高远眺、祭祀天地和祖先,以感谢自然恩赐并祈求来年丰收。这种活动与后来重阳节“登高祈福”的核心习俗一脉相承。例如,《吕氏春秋·季秋纪》中记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说明当时已有秋季祭祀的官方制度。
2. 汉代定型:节日习俗的正式形成
重阳节作为明确节日的记载,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据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记载,东汉汝南人桓景在九月九日听从仙人费长房的嘱咐,带全家登高避灾,并佩戴茱萸、饮菊花酒,成功躲过瘟疫。这一传说不仅赋予重阳节“避邪”的寓意,也标志着节日习俗(登高、佩茱萸、饮菊酒)的初步定型。此外,汉代《西京杂记》中提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进一步印证了汉代已将重阳视为重要节日。
3. 唐代兴盛:官方认定与文化升华
唐代是重阳节发展的高峰期。唐德宗李适在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将九月九日定为“三节”之一(另两节为春节、中秋),允许官员休假庆祝,重阳节从此成为国家法定节日。同时,文人墨客大量创作重阳主题诗词,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使节日文化内涵从“避灾”升华为“团圆与思念”。
4. 宋代延续:民俗活动的丰富
宋代重阳节习俗更加多样化,除登高、佩茱萸外,还流行赏菊、吃重阳糕、赛龙舟等活动。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酒家皆以菊花扎成洞户。”此时,重阳节已成为全民参与的盛大节日。
总结:起源时间的科学认知
综合来看,重阳节的起源并非单一事件,而是经历了从先秦祭祀到汉代定型、唐代兴盛的长期演变。若需一个相对具体的时间范围,可认为其核心习俗在东汉(公元25-220年)已基本形成,而节日的官方认定和文化繁荣则集中在唐代(公元618-907年)。这一过程体现了中华文化“层累构造”的特点,即节日内涵随历史发展不断丰富。
延伸建议
若想深入了解重阳节,可查阅《荆楚岁时记》《东京梦华录》等古籍,或参观各地重阳文化展览。现代人过重阳,除传统习俗外,也可结合敬老主题,为家中老人准备菊花茶、重阳糕,传递节日的温暖。
重阳节来历与哪些历史事件相关?
重阳节的来历与多个历史事件和传说密切相关,它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生命和健康的敬畏与追求。下面为你详细介绍与重阳节来历相关的几个重要历史事件和传说。
第一个相关历史事件与东汉时期的仙人传说有关。相传在东汉时期,汝南县有个叫桓景的人,他家乡遭遇瘟魔肆虐,许多村民因此丧命,桓景的父母也未能幸免。为了除掉瘟魔,桓景辞别亲人,踏上了寻访仙人的道路。他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仙长费长房。费长房被桓景的孝心和决心打动,赐给他一把降妖青龙剑,并教给他降妖的剑术。一年后的九月初九,费长房对桓景说:“今年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学成,该回去除害了。”他送给桓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让桓景带着乡亲们登上附近的一座高山,把茱萸叶插在身上,每人喝一口菊花酒,这样可以躲避瘟魔的伤害。桓景按照仙长的嘱咐,带领乡亲们登上高山。到了傍晚,瘟魔果然出现,但当它靠近时,闻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脸色突变,不敢靠近。桓景趁机挥舞降妖青龙剑,与瘟魔展开搏斗,最终将瘟魔刺死。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便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逐渐演变成现在的重阳节。这个传说体现了古人对瘟疫的恐惧以及通过特定仪式来祈求平安健康的美好愿望。
第二个与重阳节相关的历史背景是古代的祭祀文化。在先秦时期,就有在秋季九月举行祭祀活动的习俗。九月是丰收的季节,古人会在此时祭祀天地、祖先,以感谢上天的恩赐和祖先的庇佑,同时祈求来年继续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种祭祀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与重阳节的一些习俗相融合。例如,登高这一习俗,除了有避疫的说法外,也与古人对山神的崇拜有关。山在古人眼中是神圣的,具有强大的力量,登上高山可以接近神灵,表达对神灵的敬畏和感恩之情。而且,秋季天气晴朗,视野开阔,登高远眺能让人心旷神怡,这也符合古人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另外,重阳节在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这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发展密切相关。唐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统治者重视节日文化,将重阳节确定为官方认可的节日,使得重阳节的庆祝活动更加丰富多样、规模宏大。宫廷中会举行盛大的宴会,文人墨客也会在这一天登高赋诗,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些诗作进一步推动了重阳节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使其成为深受百姓喜爱的传统节日。
总之,重阳节的来历是多种历史事件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从最初的祭祀、避疫活动,逐渐发展成为包含登高、赏菊、插茱萸、吃重阳糕等多种习俗的综合性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尊老敬老、追求健康长寿、感恩自然等美好的价值观念。
重阳节来历在不同朝代的演变?
重阳节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其来历和习俗在不同朝代经历了丰富的演变。了解这些演变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这一节日的文化内涵。

在先秦时期,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当时,人们会在秋季举行祭祀活动,以感谢自然的馈赠并祈求来年的丰收。虽然此时尚未形成固定的节日形式,但这些活动为后来重阳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汉代,重阳节逐渐成为一个较为固定的节日。据记载,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被吕后谋害后,其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将宫中重阳节的活动带到民间,包括登高、饮菊花酒等习俗,从此重阳节在民间流传开来。这一时期,重阳节被赋予了驱邪避灾的寓意,人们通过登高望远来祈求平安。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重阳节的习俗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丰富。文人墨客开始在这一天聚会,吟诗作对,赏菊饮酒,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此时,重阳节不仅是一个民间节日,更成为了文人雅士交流情感、展示才华的平台。例如,东晋诗人陶渊明就在其诗作中多次提及重阳节,表达了对这一节日的喜爱和向往。
唐代是重阳节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重阳节被正式定为官方节日,皇帝会亲自登高望远,祈求国泰民安。同时,民间也形成了更为丰富的习俗,如佩戴茱萸、吃重阳糕等。茱萸被认为具有驱邪避灾的功效,而重阳糕则象征着步步高升。此外,唐代诗人还留下了大量描写重阳节的诗篇,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这些诗篇至今仍广为传颂。
宋代以后,重阳节的习俗继续传承和发展。虽然其官方地位有所下降,但在民间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登高、赏菊、赛龙舟等。同时,重阳节也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如尊老敬老等。这一时期,重阳节逐渐成为了一个集娱乐、文化、道德于一体的综合性节日。
明清时期,重阳节的习俗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登高、赏菊等活动外,还出现了放纸鸢、斗百草等新习俗。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节日内容,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重阳节在民间的影响力也进一步扩大,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重阳节在不同朝代的演变过程中,逐渐从一种自然和祖先的崇拜活动发展成为一个集娱乐、文化、道德于一体的综合性节日。这一演变过程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展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和向往。
重阳节来历的文献记载有哪些?
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其起源与历史发展在多部古代文献中有详细记载,以下从典籍、诗词、地方志等角度梳理关键文献依据:
一、先秦典籍中的雏形记载
重阳节的雏形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吕氏春秋·季秋纪》记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这段文字描述了九月农事结束后,古人举行祭祀、登高祈福的仪式,与后世重阳节“登高避灾”的习俗形成呼应。此外,《周易》将“九”定为阳数之极,九月九日两九相重,被赋予“重阳”的象征意义,这一数理观念为节日提供了哲学基础。
二、汉代文献中的正式定名
重阳节作为独立节日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书中明确提到:“九月九日,可采茱萸,以缮恶气。”此时节日已形成采茱萸、饮菊花酒等核心习俗。更关键的文献是西晋周处所著《风土记》,其中“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辟除恶气而御初寒”“饮菊花酒,令人长寿”的记载,不仅定名“重阳”,还详细描述了节日的两大标志性活动——佩茱萸与饮菊酒,成为后世研究的重要依据。
三、唐代诗文中的习俗印证
唐代是重阳节习俗的鼎盛时期,大量诗词文献印证了节日的普及。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生动描绘了登高、佩茱萸的场景;杜甫《九日五首》“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则记录了饮菊酒、登高的个人体验。此外,唐代官方将重阳节定为“三令节”之一,要求官员休假宴饮,这一制度在《唐六典》等政书中均有记载,体现了节日的官方认可。
四、宋元地方志中的地域扩展
宋元时期,重阳节习俗随地域扩展产生变化,地方志成为重要文献来源。南宋《梦粱录》记载:“九日重阳节,都人咸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明代《西湖游览志余》则补充了江南地区“重阳登高必赴天竺、灵隐”的习俗,说明节日活动已从宫廷走向民间,并与地域文化深度融合。
五、明清笔记中的民俗细化
明清笔记对重阳节习俗的记载更为细致。清代《燕京岁时记》描述:“每至重阳,市肆卖塑纸马及供佛之品,百姓登高饮菊酒,妇人带茱萸囊。”此时节日已形成包含祭祀、娱乐、养生在内的完整体系。同时,地方志如《广东新语》记载了岭南地区“重阳食糕,以糖蒸之,名曰‘重阳糕’”的特色,反映了节日饮食的地域差异。
总结
从先秦祭祀到汉代定名,从唐代诗文到宋元地方志,重阳节的来历与演变在历代文献中均有清晰脉络。这些记载不仅证明了节日的历史悠久性,更展现了其从宫廷礼仪到民间习俗、从单一活动到多元文化的演变过程。现代人可通过《吕氏春秋》《风土记》《梦粱录》等典籍,结合诗词、地方志等文献,全面了解重阳节的文化内涵。






